荟读电台
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校园佳作 > 荟读电台
新民发屋
作者:佟山 发布时间:2022-05-09 阅览量:368次

新民发屋,是我作为一个穷学生时候经常去理发的地方,如今,它依然在我家乡的小镇上,还保持着原来的老样子。

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光顾过新民发屋了,一方面是因为我在外地很少能够回到家乡,另一方面我觉得那间发屋土里土气,一点也不新潮。虽然没有去,但每年回家路过新民发屋,我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,看理发店老板在屋里忙忙碌碌。

到新民发屋理发,大概是我上初中的时候,那时我十四五岁吧,在郜鼎集上学,学校卫生条件差,我头上生了虱子,回家的时候顺便到镇上把头发剪短。那时理发店老板还是一个小青年,他见人很热情,说和我二哥是同学,一起在镇上中学读过书。

他的理发店开在现址的斜对面,也叫新民发屋。店里支着一个烧煤球的火炉子,上面置一个大铝锅烧水,旁边有一个盛水的大陶缸。有人来理发,他就从冒着热气的铝锅里面舀上一瓢热水,倒进固定在墙壁上的一个半圆形塑料桶里,然后从缸里舀半瓢冷水兑上。塑料桶下面接着一个长长的软管,他打开阀门,用手试一试水温,感觉凉就加热水,感觉烫就继续兑点冷水,调好水温,就让顾客在放着塑料盆的木头架子前坐下,低下头,往前倾,然后打开水管阀门,开始洗头。

在我读初中的整个阶段或者读高中的某一个阶段,我都是新民发屋忠实的顾客。他收费很低,理一次发也就几块钱,是我当年作为一个穷学生唯一理发不用担心价钱的地方。

后来不知道为什么,我去的越来越少了,甚至再也没有去过,可能是我读书的地方离那个小镇越来越远,可能是我很少回家乡了吧。记得他也曾离开过小镇,去外地打工或者开理发店,但是不久还是回到小镇,重新找了一间门店,继续经营他的新民发屋。

理发店虽然小,生意却非常好,我每年回家过年去镇上赶集,都看到新民发屋里挤满了等待理发的人,顾客大都是十里八村上了年纪的乡亲。年轻人从外面打工回来,喜欢到城里那些装修豪华的美发店,找年轻时尚的理发师理发,理一次发几十上百块也不在乎。

我也不知道有多少年没有去过新民发屋了。前不久回老家,看母亲的头发很久没有剪,就带母亲去镇上的新民发屋理发。

店里的陈设还是以前的样子,一个煤球炉子,一个烧开水的大锅,旁边一口大水缸,洗头用的还是固定在墙壁上半圆形的塑料桶。我突然有了一种时光的穿越感,好像自己又回到十四五岁,和往常一样到新民发屋来理发。然而,这一切让已过不惑之年的我感到太久远。

据说新民发屋在镇上开业已30多年,曾经年轻的老板变成了我眼前谢顶的“油腻大叔”。我和母亲进门时,他小声地称呼我老三,我正迟疑时,他有些尴尬地说:“还认勒我不?”我说:“认勒!”他才很热情地说了一声“你长胖了!”

在我们之前,一位老大爷已经坐在凳子上等着他理发了。只见他从大锅舀一瓢热气腾腾的水,倒进塑料桶里,再兑上少半瓢冷水,打开软管阀门,水温刚刚好,然后洗头,理发,一气呵成,非常熟练。

老人给他10元钱,他客气地说一句“别拿了”,老人回一句“有钱”,他才把钱接到手里,然后再把找的零钱递给老人。理一次发要收8元,他只收老人7元。

他还是那么热情,和我母亲聊天,嘴里喊着“大娘”,让我母亲听了很舒心,母亲本来不想把头发剪短,他说,现在时代变了,老人的思想也要变,三言两语就让母亲同意了。他似乎很会宽慰人,来理发的人有什么心结,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,经过他一通开导,似乎就想通了,心情也会变好。

我明白村里人为什么喜欢找他理发了,在新民发屋,不仅仅可以剪掉凌乱的头发,还能帮助人们梳理烦乱的心绪。

老板总是劝别人改变,而他自己却不曾有什么改变,发屋30多年还是老样子,理发的价格还是几块钱。一成不变的还有他的热情,和那浓浓的温暖的乡情。

鄂ICP备2021000430号-1 Copyright @ 2018-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建设武汉网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