荟读电台
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校园佳作 > 荟读电台
七老实
作者:佟山 发布时间:2022-05-07 阅览量:313次

今年,回刘土墩过春节,感慨颇多,我突然想要写一些那里的人和事。也许离开家乡久了,许多关于过往岁月的记忆渐渐模糊,如果再不提笔记下来,恐怕我真的会忘记刘土墩,忘记那里的一切。深夜,我在床上枯坐的时候,突然想到在很久远的过去,刘土墩还有过“七老实”这么一个人。

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没有离开生他养他的村庄,“七老实”就是其中一位。

在刘土墩,可能很多人不知道“七老实”的大名,从我记事起,就听村里人称呼他“七老实”。村里人素来有根据每个人性格、长相特点起外号的习惯,我所知道的外号大都是贬义,只有“七老实”是一个例外。称一个人老实,说明这个人平时诚诚恳恳、与世无争吧!村里人老实人很多,唯独“七老实”出了名,可见他有多老实。我从他的外号判断,他在兄弟姊妹中应该排行老七,但我从没有见过他的家人,他好像一辈子都是孑然一身。

刘土墩很小,只有东西方向的一条主街,全村200多人,住在村西的人家称为西头,住在村东的人家称为东头,“七老实”家既不在东头,也不在西头,他的家正好在村中心位置。他住的是两间土坯房,院墙也是土夯的,经过日晒雨淋,成为连小孩子都轻而易举翻越的矮墙。他家的门是破旧不堪的篱笆门,和矮墙、两间土房一起凑合成一个不大不小的院落。

我在刘土墩时,经常看到“七老实”匆匆忙忙的身影。他在离刘土墩四五里远的西北地河边开荒种地。他每天总是早早地下地干活,很晚才回村里。早上,他斜背着一个藤条编织的筐,步履匆匆地从我家门前经过,中午或晚上返回村里时,背上满满一筐草回家。那时他大概60岁的年纪,身体还算健壮。我至今不理解,他为什么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开荒种地。他开垦的荒地在河岸边,为了不让河水淹没自己的田地,每年要不断地从河里挖土,把原本低洼的田地不断填高。就这样,原本是一个U型的河,被他在一侧硬生生削出一个平台。因为他开垦的那块地太偏僻,没有路通往那里,他收的庄稼,全靠自己用藤筐装好,再沿着河岸背回家。我觉得他把自己人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那块地上了。

“七老实”不仅勤劳,也非常节俭。我小时候,村里人都很穷,每家每户都比较节俭,但“七老实”的节俭还是让村里本来很节俭的人看了震撼,可以说“叹为观止”。村里人炒菜,一般都会舀上两勺菜油,即使节约惯了的人也会舀上一勺半勺。村里人到“七老实”家里去,发现他炒菜从来不用勺子舀菜油,而是用一根筷子从油罐子里蘸两下,往锅里滴几滴就行,一罐子菜油两三斤,他一年时间都吃不完。除此之外,我再也不记得关于他的任何故事了。

前几天,我对妻子说,我要写一写“七老实”,没想到没怎么在我老家待过的妻子对他也印象深刻。她说以前“七老实”从我家门前经过的时候,依旧背着一个藤筐,腰已经弯了,走路时喘着粗气,发出“嗯啊”的呻吟声。那应该是12年前的事了。后来,他是怎样死的,什么时候死的,我都不知道。好像我们村没多少人关心“七老实”的生死,村里人也不会把“七老实”的死作为一件大事到处宣扬。我也是许多年以后才发现,刘土墩怎么没有“七老实”这么个人了。

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写“七老实”。在刘土墩,他总是独来独往,不爱钻进人群跟人说说笑笑,村里人婚丧嫁娶,吵架干仗他也不去凑热闹。他就是这样一个比平凡人还要平凡的人,比老实人还要老实的人。无论从历史、现当代的,还是从未来的角度,我都想不出多么高尚的,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歌颂他,赞美他。他只真实地存在于刘土墩,存在于我家乡过往的光影里。他用一生厮守着刘土墩,他步履匆匆地走过刘土墩的四季,他从不走远,却又消逝在岁月的变迁里。当我写下所有文字时,我才突然发现,没有他的刘土墩反而让人觉得空落落的。

鄂ICP备2021000430号-1 Copyright @ 2018-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建设武汉网户